“回首向来萧瑟处。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”

© 余烬之时
Powered by LOFTER

《镇魂》读后感之相关设定瞎分析

镇生者之魂,

安死者之心,

赎未亡之罪,

轮未竟之回。



死亡是什么?轮回是什么?鬼族是什么?

大封过去封的是鬼族,封的是凶厉和嗜杀,封的是人心的贪嗔痴,封的是大不敬之地的煞气。

可是在结局里,大封已消,鬼族已亡。新的四柱重新落成,镇住的又是什么?


《淮南子》里说,当年盘古劈开天地,清者上升为天,浊者沉降为地。显然,《镇魂》里,盘古开出的地并不是我们踩着的地球,而是地下千丈,与山川相连的凶厉之地。

是混沌,是死亡,是彻底的消失。


上古时期,人死则归于虚无。是真正的“尘归尘,土归土”。死亡面前,一切生灵皆是虚妄,一切生存都是无力的挣扎。于是人、妖、巫都在恐惧,都在愤怒。第一次神魔大战就此而生,炎黄二帝大战蚩尤,生灵在死亡面前无力的嘶吼与挣扎。洪荒大陆一片混乱。

挣扎与痛苦,愤恨与游离。女娲从昆仑说出那句话时便看到了结局,故而她愤恨自己创造出了人类。


生者不安于生,死者不甘于死。


于是化未老已衰之石,镇生者之魂。

于是化未冷已冻之水,安死者之心。



人的部分本质与幽畜是相同的。荀子也说“人性本恶”,自相残杀、血腥暴力是从女娲那时就刻在人灵魂里的。

这是原罪


鬼族生于死亡,生于暴戾,所以鬼族的出世,更加点燃了人族的罪。第二次神魔大战里,巫族忘恩负义,惨遭全灭。这何尝不是一种“罪”的表现呢?

但纯善依旧是存在的,女娲造人不仅有三尸,更有三魂。人左右肩各一魂火,眉心更有生机。这同样是刻写在灵魂里的。


书里说,人类是善与恶的集合体,因此会衍生出无数种情感。嫉妒、愤恨、至情、伪善……

人是这世上最复杂的生灵,在死亡面前挣扎,前赴后继。终将死亡而又不甘于死亡,身负原罪而又修身养性,压抑本能追求真善。


而功德笔的出世,更加使善与恶增加了功利性。更加看不透着人的真与假。

罪不成罪,功不成功。


神农构架小轮回,鬼族立于轮回之外。

轮回未竟,罪恶未亡。


于是化未生已死之身,赎未亡之罪。

于是化未灼已化之魂,轮未竟之回。
  
  
·
  
  
镇魂令从一开始仿佛就预示着结局。


番外里,神农问昆仑君,镇魂灯为什么要叫镇魂灯?“镇魂”二字有何意?

这里引了一段词:人心存污,常优思而多苦,故怒而生怨,尽为不可为之事,唯“不作恶”三字,乃天下大善,可济世镇魂者,无他耳。


昆仑没有正面作答,但我大胆猜测,“镇魂”二字可能就是在隐喻鬼王的“不作恶”与恪守本心。

毕竟从某个角度来说,鬼王算是万恶之源了。

不过昆仑君又说了,先圣们做不出预言,堪不破这个以鬼王之魂为媒,沟通了大轮回的未来。所以我又觉得“镇魂”二字更像是昆仑对沈巍的信任,对他一手带出来的小鬼王的信任。

相信他能“不作恶”,相信他能守好大封。


当初四圣一个个前仆后继,一个个投身于混沌,就是为了建立真正的轮回,跳出死亡,使死可化为生,生可化为死。

而所谓“大不敬之地”,我觉得,之所以被斥为大不敬,是因为鬼族是从死亡里诞生出来的“生命”,是对生死的亵渎,是混沌对“轮回”的嘲讽。


昆仑君掌管十万山川,是盘古之魂灵所承。天生听得到鬼族之音。故而昆仑君天生有那么一点“叛逆”,能看得到女娲没看到的三尸。


我觉得这可能也算是嵬一开始就对他产生亲近的原因之一?


鬼族其实有点接近于“人类负面思绪的集合物”(我想到了xx奇侠传三的xx仙),但概念不同,鬼族只是和人类的负面情绪同源同地,而不是由负面情绪所生。

而封印鬼族,归根究底只是治标不治本。


所谓“不死不灭不成神”,先圣以身殉道,不断探索着真正的轮回之路,用死亡来给后人们做垫脚石。


于是有了斩魂使的“只一眼便永世不得超生”,有了镇魂灯芯“轮回千载丝毫不变的赤子之心”,冥冥之中真的找到了能脱胎于轮回之外的东西——纯善与挚爱。


盘古开天辟地是功德,女娲抟土造人是功德,神农传道受业是功德。


小郭的坚守本心也是功德,所以镇魂灯长燃不灭。

沈巍的恪守如一也是功德,故而神木生三道枝丫。


而鬼王生魂,更把轮回沟通到了未竟之地——大不敬之地——鬼族没有消亡,而是如镇魂灯和功德笔一样,无处不在。

这大概意味着人类依旧带着原罪。

  

·
  
  
想了想,沈巍拥有昆仑神脉,掌握着天下山川,与山河锥有联系。身具大功德(赵云澜看到的密密麻麻的红字),与功德笔有关系。和昆仑君是是一对儿,勉强算是和镇魂灯有关系。就剩一轮回晷——他还能借山河锥给控制了。

所以沈巍以鬼身成圣真得很顺理成章啊x

评论 ( 7 )
热度 ( 74 )
  1. 共5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